GB/T 25000.51-2016国家标准15条常见问题解答,基于标准核心内容及权威解读整理
Q1:标准适用范围是什么?
适用于就绪可用软件产品(RUSP)的质量评价,包括商业现货软件、云端软件、移动应用等无需开发即可直接使用的软件,覆盖供方、需方、第三方测评机构及最终用户。
Q2:八大质量特性具体指哪些?
功能性、性能效率、兼容性、易用性、可靠性、信息安全性、维护性、可移植性,构成软件质量评价的核心框架。
Q3:功能性测试的关键要求是什么?
需覆盖所有必选功能点(覆盖率100%)和可选功能点(≥90%),缺陷按严重程度分级关闭(致命缺陷100%关闭,严重缺陷≥95%),确保功能正确性、适合性及完备性。
Q4:性能效率测试包含哪些指标?
时间特性(响应时间、处理时间)、资源利用性(CPU/内存/带宽利用率≤75%)、容量(并发用户数、存储数据量),需通过负载测试、压力测试验证。
Q5:兼容性测试重点评估哪些方面?
共存性(与其他软件共享资源的能力)、互操作性(数据交换与功能协作)、兼容性依从性(遵循行业标准如GB/T 34943-2017),确保跨平台、跨设备稳定运行。
Q6:信息安全性测试的核心维度有哪些?
保密性(数据加密、访问控制)、完整性(防篡改校验)、抗抵赖性(数字签名、审计日志)、可核查性(安全事件追溯)、真实性(身份认证),需符合GB/T 28448-2019第三级要求。
Q7:可靠性测试如何量化评估?
成熟性(平均失效间隔时间)、可用性(系统正常运行时间比例)、容错性(故障恢复时间≤30分钟)、易恢复性(数据备份恢复机制),需通过72小时持续运行验证失效率≤1×10⁻⁴/h。
Q8:易用性测试的用户体验标准是什么?
需通过SUMI调查评估有效性≥75%、满意度≥4/5,涵盖可辨识性、易学习性、易操作性、差错防御性及界面舒适性。
Q9:维护性测试包含哪些子特性?
模块化(组件变更影响最小化)、可重用性(模块跨系统复用)、易分析性(缺陷定位效率)、易修改性(配置调整有效性)、易测试性(测试用例可复现性)。
Q10:可移植性测试需验证哪些场景?
适应性(不同操作系统/硬件环境)、易安装性(无阻断性错误)、易替换性(同功能软件无缝替代),需支持x86_64与ARM64双架构运行。
Q11:测试文档集要求包含哪些内容?
测试计划、测试说明、测试用例、测试结果、测试报告、缺陷跟踪记录,需与需求规格说明书严格对应并经三方评审。
Q12:符合性评价细则如何实施?
基于产品说明、用户文档集、软件质量要求、测试文档集进行综合评估,需出具符合性声明或认证证书,适用于CNAS实验室认可及行业监管测评。
Q13:标准修订背景与意义是什么?
2016年修订自GB/T 25000.51-2010,新增信息安全与兼容性两大特性,与ISO/IEC 25051:2014接轨,推动软件质量评价从“功能验证”向“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”升级。
Q14:行业应用案例有哪些?
医疗器械嵌入式软件需提交GB/T 25000.51自测报告,金融软件需通过中国人民银行《金融行业信息系统安全规范》附加测评,电力软件需符合国家能源局安全防护规定。
Q15:标准实施对软件行业的价值是什么?
统一质量评价语言,降低供需双方沟通成本;规范第三方测评流程,提升测试结果公信力;推动软件产品从“可用”向“可靠、安全、易用”的高质量发展。